第(1/3)页 巳时初, 荥阳郑氏的马车,在一名秦府亲卫的指引下,稳稳地停靠在了书院外的停车场中。 车门打开,郑文一家和郑观音、杨舍娘纷纷走下马车。 这时,一名身着蓝白院服,年纪约有十一二岁的少年,迎上前来,作揖行礼,不卑不亢地说道: “清北书院学子张嘉树,谨代山长及书院全体师生,欢迎诸位贵客...莅临参观。” 望着眼前衣衫整洁,容貌端正的少年;听着他那略显独特的问候, 郑文一行人,皆是微微一怔,心中不禁对秦明创办的这座书院愈发好奇。 这时,郑少秋这位出自世家大族的“天之骄子”,上前一步,回了一礼,笑容谦和道: “在下荥阳郑氏郑少秋,见过张兄。” 负责新生接待的张嘉树,听到郑少秋自报家门,眼神一亮,欣喜道: “原来是郑学弟啊!欢迎,欢迎。” 他微微侧身,指着远处气势恢弘的院门,继续道: “走,学长这就带你去报名。” 闻听此言,郑文等人又是一愣,但只是稍作思索便明白了“学长”和“学弟”的意思。 不多时,他们更是从两名少年郎的侃侃而谈中,获悉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—— 张嘉树并非哪个世家大族培养的英年才俊,只是书院内一名普通的学子。 更令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是,如他这般谦虚有礼,进退有度的学生,清北书院竟有千余名。 而张嘉树之所以知道郑少秋乃是前来报到的“新生”,是因为他们这些负责接待的“学生”,事先从书院先生那里拿到了新生名单。 不多时,他们便在张嘉树的引领下,迈入了书院的门前大街。 眼前的景象,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郑文,也不由得微微动容。 只见街面之上,人潮汹涌,身着各色品级朝服的官员、锦衣华服的勋贵世家,皆在书院学子的引领下,向着书院门前汇聚。 他们互相寒暄,人声鼎沸。 随后,几乎所有人的目光,都不约而同地投向那座巍峨耸立、风格独特的书院大门。 郑观音的目光,不由自主地落在书院门口那副龙飞凤舞的楹联上。 “风声、雨声、读书声、声声入耳,” “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、事事关心。” 郑观音清越婉转的声音,瞬间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。 他们下意识地抬眸望去,却见正门上方的匾额上,镌刻着八个鎏金大字: 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 众人顿觉头皮发麻,精神都为之一震。 郑文咽了咽口水,转而望向引路的张嘉树,语气艰涩道: “张小友,不知此联...是出自哪位儒学大家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