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慈宁宫中,早早离席的太后安详的倚靠在高坐上,听着下方万安寺的师傅们诵经。上了年纪的她无事可做,只得每日诵经祈福。万安寺的师傅们又是昊国有些名气的出家人,自然被选入进了宫廷寺院中。普静禅师作为方丈,其佛法造诣在同辈中遥遥领先,对于一些佛法方面的知识,普静大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,这也是太后最喜欢听他诵经的原因。 “今日梁国的寿礼是一尊琉璃佛像。”太后懒散的说道:“不过那梁国使臣说没有为其题诗,便让我昊国儿郎题诗。” “佛像哪需要题诗。”普静呵呵一笑,有些苍老的脸上没有一丝波动,似乎这件事在他眼中算不得什么。 太后换了个方向倚靠,缓缓睁开了疲倦的双眼,这一刻,在她的双目中格外的清明有神,接过身侧老太监递来的暖茶,微微抿了一口,轻哼一声,说道:“哀家也是这么觉得的,那梁国使臣心里想的什么,哀家怎么能不知道,不就是为了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羞辱一番我昊国吗。只可惜我昊国泱泱大国,却没能在文上压过西边的梁国,若不然,哪能让他们这般放肆。” “而且那使臣竟还要小诗仙作诗。小小孩子,怎么可能学过佛法。” 这也是她提起离开的原因之一。 很明显,梁国今日是有备而来,耗费心力准备一尊琉璃佛像。今夜又是明知昊国信佛之人不多,研习佛法的才子更是少之又少,偏偏出此难题,不正是为了借此来落昊国的面子。要知道,今日是国宴,是昊国近二十多年举办的第一次如此盛大的宴会。在这个场合,让昊国在诸国面前失了脸面,那昊国这么多年的积攒起的国威将会受到削弱。 “太后娘娘,梁国寿礼摆在何处?”殿中躬身走来一个年纪不大不小的太监,行至殿中,轻声道。太后喜欢安静,一般情况下,除了万安寺师傅的诵经声之外,很少有别的声响。 太后摆摆手,显然不想去看佛像一眼。梁昊不合,也不少一天两天的事了,如今更是连送个佛像都要搞这些个糟心事。 见太后这般,普静微微摇头,呵呵笑着。太监们无奈,只能随意找个空荡的地儿放着,等什么时候太后娘娘有打算了再说。 “对了,钱公公,那小诗仙可做了什么诗?”普静忽得侧过身子,轻声问道。 小诗仙是李箫,自竹林小筑诗会之后他便有了这个名号。对于李箫的事,普静自是关心些,今日他与一众弟子一直在慈宁宫,没能去寿宴那看看。 听普静提起,钱公公这才想起了太极殿中,太后离开后发生的事。常年呆在太后寝宫的他多多少少对佛教方面有些了解,李箫作的那首着实惊讶,各自取用数部佛门经书中的语句,形成一首诗。让印国的使臣都不由的拍手喝彩,更是让梁国使臣说出了佛像配得上诗的话。不过在他看来,梁国献上的这尊琉璃佛像,可配不上小李大人作出的这首诗。 拱拱手,他看了一眼太后,见后者颔首轻点,他才缓缓念出李箫作的那首。刚念完,便看见普静及殿中僧人的脸上满是震惊,有的僧人更是一直反复念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