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,道:“你过来跟咱一块拟出一个考成法的细节,明天早朝的时候,咱要拿给百官们看!” “儿子明白了!” 紧接着。 朱元璋就和朱标商议起了考成法具体实施的细节,然后记录在纸上。 方修给他们提供的考成法,只是一个轮廓,具体怎么实施,还要他们来制定。 事实上。 方修之所以没有拿出一个完整的细节,也是考虑到朱元璋父子俩对朝堂的了解,要远高于他这个后世的穿越者。 考成法即便是融合了后世的KPI,但本质上还是万历年间的产物,并不一定适合大明刚立国的洪武年间。 只给一个大概,让朱元璋父子俩制定细节,得到的新考成法,更适合如今的大明。 朱元璋和朱标一连几天没怎么休息,又叫来了徐达,方修,四人一同商议,最终才确定了下来。 翌日,早朝。 奉天殿内。 百官们已经站好。 早在两天前,他们就听说了。 陛下接连两天召魏国公、靖安侯入宫议事。 议事? 能议什么事? 无非就是即将要施行的考成法罢了。 宫里忙着制定考成法,百官们也没闲着,接连开了几次的小会,商议着怎样婉拒考成法。 若是放在大明的后世。 某些改革若是影响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。 文官集团不想做,便会搬出一个很好的理由。 那就是不符合祖制。 事实上,这个理由也确实非常的有用,几次废除新政,用的几乎都是这个理由。 而这个祖制是什么呢? 其实就是朱元璋定下的制度,吩咐后世子孙,不得更改。 后世的很多皇帝,比如孝宗,武宗,世宗,神宗等等,他们难道没有察觉到制度跟不上时代,是导致大明朝日渐的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吗? 他们当然知道! 第(2/3)页